不久前,一起令人发指的杀医血案震惊了社会。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杨文医生,竟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被杀害,凶手竟是医院一名95岁患者的小儿子,55岁的孙文斌。这起事件不仅令人震惊,更引发了对“养儿防老”这一传统观念的深刻反思。
据可靠资料曝光,孙文斌离异,无业,与母亲同住。他母亲,是一名超转人员,享有政府生活补助和村委会股份收入。而孙文斌似乎将母亲视为“摇钱树”,是她生活费用的来源。
令人发指的是,在母亲病危住院时,孙文斌和他的三个哥哥、一个姐姐竟然拒绝一切检查,仅要求输点液。这不禁让人怀疑,他们真的关心母亲的健康吗?还是只为了省钱?
令人痛心的是,在孙文斌被捕后,他的家人并未表现出任何悔意,反而逼迫杨文医生的母亲签谅解书,并对医院提出过分的要求。他们似乎觉得,弟弟杀人偿命是他的事,而母亲的钱,他们还要继续领。
在震惊和悲痛之余,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“养儿防老”这一观念。在现代社会,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,传统的“养儿防老”观念是否已经过时?
我认识一位在三甲医院当护士长的大姐,她告诉我,在医院工作数十年,见过太多生老病死,人的各种本性都暴露无遗。她说,很多子女在父母生病时,首先考虑的是费用,而不是父母的健康。
我们不得不承认,现代社会中的养老问题远比过去复杂得多。在农耕社会,体力劳动者是主力,生得越多,劳动力越多,收获的生活资料也多。但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,这套已经过时,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。
现代社会中,人的寿命延长,需要的赡养时间也越长,赡养成本也越高。而社会竞争已经从体力竞争进步到脑力竞争,如果子女不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,后代往往只能从事低端工作,获得低收入,又如何反哺父母?
更为关键的是,如果只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,把下一代当成自己的养老产品,那么,孩子也会同样把父母当成谋利和盘算得失的对象。这种相互算计,不仅会让家庭陷入悲剧,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
因此,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生育来增加人口红利,而应该鼓励人们通过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地位,来实现更好的养老保障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除了国家和社会的养老制度,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,为未来的自己积累足够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。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确保在老年时,不会成为子女的负担,也不会陷入悲惨的境地。养儿不一定能防老,但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天津市弘达办公设备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从杀医血案,看养儿防老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