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仲淹的《渔家傲》是我早年学习的作品。我习惯于认为,那些学堂中的作品早已被我消化,无需再次深究。然而,最近再读此词,我发现其中竟有诸多我未曾领悟之处。
词中提及的“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”描绘的不仅是边塞秋日的景色,更蕴含着词人内心深处的感慨。而“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”则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孤独,以及词人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悲凉。
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”这两句,初读时我以为词人是无法归乡,但深入研究后,我更倾向于理解为词人并无归乡的打算,因为他还未建功立业,尚未达到自己的期望。这种解读,让我仿佛嗅到了盛唐的气息,感受到了词人的壮志与豪情。
“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!”这里,词人借助羌管之声,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疆战士的同情。同时,也反映了词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。
而“边声”二字,初读时我并未完全理解其深意。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,我意识到“边声”不仅仅是边塞的声音,它更代表着一种悲凉、悲壮的氛围。这种氛围,在蔡文姬的《胡笳十八拍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蔡文姬的《胡笳十八拍》通过胡笳之声,表达了她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儿子的不舍。这种情感,与范仲淹在《渔家傲》中所要传达的情感不谋而合。
此外,词中“牧马悲鸣,吟啸成群”一句,更是将边塞的荒凉与战士们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悲凉之声,不仅仅是对战士们内心的写照,更是对整个边塞景象的概括。
范仲淹的《渔家傲》不仅是对边塞秋景的描绘,更是对战士们内心情感的抒发。它让我感受到了边塞的荒凉、战士的无奈以及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。这首词,犹如一幅壮美的画卷,让我对边塞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。
-作者- 盈昃,一个爱诗词、爱江南的人。向往“且放白鹿青崖间”的自由,追求“一生好入名山游”的豁达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天津市弘达办公设备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如果再看一遍范仲淹的《渔家傲·秋思》 》